普益资管市场周报(2017.11.19—2017.11.25)

2017-11-27

- 证券&基金市场 -

  • 本周行情

     

  • 市场热点

FOF建仓普遍谨慎 主动型基金有望成配置主力

距离首批公募基金中基金(FOF)成立已有一段时间,不过从各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表现来看,FOF建仓依然较为缓慢。有FOF基金经理表示,FOF作为创新品种,建仓初期普遍会偏谨慎,整个建仓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个月。此外,由于基金经理能力圈是获取超额阿尔法收益的关键,主动型基金有望成为FOF配置的主力。

为了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,与当前波动较大的相对收益型产品相比,FOF应该是一种类绝对收益产品。这类新型产品要获得投资者认可,首先不能在建仓初期就出现较大波动或者亏损,最好收益率曲线是一直平稳向上。因此,首批FOF建仓普遍都会很谨慎,前期主要是构建安全垫,不会贸然将仓位打到很高。

前期基于保本策略,某些FOF基金已配置了部分ETF产品作为底仓,由于这种类指数产品成本较低,即便出现与目标不符等情况,也可以随时更换。此外,在建仓初期配置了很多内部的货币基金。某些主动管理型FOF是在全市场中进行基金优选,如果某类产品公司内部也有,外部也有,就要对比一下,比如内部和外部这类产品的超额收益率分别是多少,如果两者间的差额收益合适,基金公司将考虑拿1%管理费买外部收益更高的产品。因此,像货币基金这种公司间差额收益不是很大的产品,只会从基金公司内部选取。

国内的基金产品主流是主动型基金,产品好坏体现出了主动管理能力的差距,因此,基金经理本人能力圈是获取超额阿尔法收益的关键。配置主动型基金,需要关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叫成长或大盘蓝筹的基金,但实际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成长或蓝筹风格,除了标准不同,也有风格漂移的问题。对于这个问题,个别基金公司会构建一个量化系统,对各种风格构建对应指数,然后进行对比分析,如果偏离度较高,便会通过调研等进行定性分析。

基金分红大幅下降

今年以来,公募基金整体表现不错,近九成主动管理型基金年内取得正收益。但同基金整体业绩上涨相对应的是,基金分红同比大幅减少约七成。

从年内基金表现情况看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1122日,在2124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,仅有177只基金没能取得正收益。1685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5%1145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10%,占比超过一半;606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20%298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30%,更有逾百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40%

同抢眼的基金业绩相对应的是,年内基金分红数额大幅下降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1122日,共有354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分红,分红总金额为293.3亿元,仅有去年同期分红金额的三分之一。数据显示,去年同期共有271只基金分红,但是分红金额却高达874.9亿元。

通常情况下,主动管理型基金在净值有了可观上涨之后,往往会通过分红回馈投资者,但年内基金整体表现抢眼,分红金额同比大幅减少,在业内人士看来,或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。

首先,主要依靠基金管理费为收入来源的基金公司,基金规模越大,管理费收入越多,如果没有基金合同的硬性约束,分红意愿不强。如果基金仓位较高,还需要卖出股票进行分红,如果基金规模较大,卖出股票时会带动股价下跌,在临近年终业绩排名的关键时期,即使有新进申购资金进场,基金经理也更倾向于买入原有持仓,进一步强化重仓股股价,而不是进行分红。

其次,基金经理或看好接下来市场表现。在一位前绩优公募基金经理看来,公募基金慷慨分红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看好后市表现,尤其是当市场亢奋时刻,基金净值已经取得了很大涨幅,接下来赚钱难度加大,这种情况下就倾向于进行分红。“基金分红金额大幅减少,整体表明基金经理对后市充满信心。”

最后,也与监管趋严背景下,基金难以通过分红避税有关。沪上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,过去部分产业资金为了达到避税的目的,往往会在基金分红前大量申购基金,而基金分红不征收企业所得税,从而达到避税目的,部分基金公司为了管理费和赎回费收入,往往还会配合产业资本的上述避税行为。但是,产业资本通过基金分红避税,不仅摊薄基金收益,对其他基金持有人不公,还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。

据了解,产业资本通过基金分红避税,甚至催生了专业利益链,部分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通过“直销代办”业务,给基金公司和产业资本间牵线搭桥,收取不菲的服务费,但“直销代办”的上述灰色业务,在年初已被监管部门叫停。

- 资管&信托市场 -

  • 本周行情

 

  • 市场热点

业界热议破除刚兑,质疑声偏多

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、银监会、证监会、保监会、外汇局下发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意见稿提出打破刚性兑付,对集合信托影响较大。近两个礼拜,业界对此讨论颇多。

对此,投资者普遍表示“监管层提出打破刚兑,是站在了卖方的立场。从个人投资者角度而言,如果要打破刚兑必须要有前提、有条件地进行”,诚然,在没有对尽职合理认证的条件下,取消刚兑,无异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。而业内人士也普遍表示,即使进行了净值化管理,资管产品存续过程中不具备流动性将引发分担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;对演中等场合存在过度宣传、虚假宣传的破除刚兑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;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声誉风险,有足够的刚兑动机。市场对集合信托是否破除刚兑有较大争议,这可能会影响到《指导意见》的最终版本。

- 银行理财市场 -

  • 本周行情

  • 市场热点

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型转型将提速

1117日,央行会同银监会、证监会、保监会、外汇局等部门发布了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其中,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、打破刚性兑付和禁止期限错配等的要求,无疑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巨大影响。

净值型产品一直是政策引导的方向,但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仍然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绝对主流产品。净值化转型的硬性规定无疑是此次《指导意见》中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冲击最大的条款,未来90%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被迫转型为净值型。

数据显示,目前18家全国性银行中,17家已发行了净值型产品,在系统建设层面基本不存在障碍。而中小银行中,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极少,要在短期内搭架系统,压力相对较大。目前银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径通常是由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入手。但随着监管的推进,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速度将提升,预计2017年末至2018年初将有较多银行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。由于有监管引导,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银行单一方面培养会更快,但由于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,不排除投资者在选择公募银行理财产品时向规模更大的银行靠拢,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或面临较大压力,尤其是公募性质的理财业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