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狐媒体 | 银监会4号文解读(三):业务回归,资金收紧

2018-02-11

文/普益财富研究员 范杰

2018年1月13日,银监会发布了4号文,我们在前两期解读中,分别分析了监管的基本态度和具体的文件条款,本期我们将分析该文对市场的总体影响。

业务逻辑回归常理,监管套利难上加难

同业、理财、表外,这三类业务是最近十年来最热门的银行业务。曾几何时,为什么要做表外业务、为什么要做同业业务、为什么要做理财业务等文章频频刷爆银行人员的朋友圈,究其核心原因,无非都是银行的资产出表而已。

虽然之前监管对于此类业务的限制一直不断,但这类业务仍没有绝迹。考虑到2018年监管的态度趋严,我们认为,这类业务或将面临最严厉的监管环境——利用通道虚假出表直接被判违规、打穿通道进行合格投资者认定、对违规投向表内外一视同仁,联系到之前对委托贷款的监管趋严、对银信合作业务认定从理财业务扩大到所有业务,监管套利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少,部分委外业务或面临腰斩的可能。

洗净牌照福利铅华,重新回归基本职能

不可否认,在近几年来,部分商业银行一直在吃“牌照福利”——利用能够吸纳存款的资金优势,利用能发放委托贷款的制度优势,躺着赚钱。在目前的监管背景下,我们认为这样的日子很难持续。

第一,靠牌照福利过日子,实质上造成了“货币空转”,资金要么在金融系统里面越转越贵,要么通过信用较高的国企、草根金融机构转手委贷,提高终端使用者的资金成本。而杜绝货币空转、降低杠杆,正是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”(4号文正文第一段)的核心要义,“违规加杠杆、加链条、监管套利”又是2018年的核心,即便是许多在4号文中没有特别提及的具体行为,在日后的具体监管中也会被重点关注,更何况,很多具体的业务操作已被直接定位为“乱象”,监管环境将更严格。

第二, 否定理财“刚性兑付”态度明确。在利用牌照套利的循环链中,刚性兑付是很重要的一环,保持住了刚性兑付,就保持住了利用理财低成本吸收资金的根本。4号文明确提出,“利用本行自有资金购买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,本行信贷资金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或担保;违规通过发放自营贷款承接存在偿还风险的理财投资业务”是乱象,并没有区分保本理财还是非保本理财,比起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》仅对非保本理财业务的管理,无疑又更进了一步,秉承这个思路,不排除保本理财业务今后直接被消亡的可能。

今后的银行业务可能洗尽铅华,重头戏重新回归于风险管理、风险定价,而非单纯的左手进、右手出。在回归的过程中,行业盈利能力回调可能在所难免,好在这一点可以由借贷利差扩大弥补一部分,但部分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的银行阵痛期可能相对较长。

资金投出更审慎,市场利率或上涨

监管套利空间的减少,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资金投出的受限。目前可以预见的是,流向不符合宏观调控领域(如房地产、融资平台等)的资金会有显著减少,流向高风险领域(如现金贷、校园贷)的资金会减少,流向权益市场的也会减少(因为理财要打通执行合格投资认定),可见,银行的可投资项目也将相应减少。

从资金供求关系来看,供给减少,而需求不可能随之减少,市场利率应该会上涨。我们认为,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:

第一,债市可能并不会如之前预计的乐观,在短期内难言回稳。这不仅因为市场利率上行,更是因为对委外业务的收紧,可能使“养在外面池子的债券”减少,直接减少能够进入债市的资金。

第二,对于实体经济而言,某些项目要思考的问题可能并不是融资利率高低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融到资金的问题。故非标市场成本将上扬——虽然外机构产品可能已经与银行表内外关系没有那么大,但拉动贷款利率上涨,贷款市场偏向卖方市场可能无法避免。

第三,“借新还旧”、“滚动续期”的玩法,在某些企业方面将暂停或者终结。由于银行贷款额度降低,再加上4号文明确禁止了某些借新还旧的玩法,如“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、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”就否定了“表外接力信贷”,资金投出的趋紧和套利方法被围堵,会使得某些“借短用长”的项目现金流无法衔接,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,甚至引发信用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