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1-02
近期,一家名为“趣店”的现金贷平台赴美上市了。坊间对其的讨论颇多,除了趣店CEO所宣称的“利率不高”、“预期不催收”之类的言论普遍被认为不实之外,公众对现金贷,乃至消费信贷的“高利贷”印象也是造成这次趣店被非议的重要因素——在行业形象不好,裸条事件频出、催收手段日益边缘化的当下,一再宣称自己是良心企业,似乎更容易引起众怒。
虽然公众目前对消费信贷的印象不怎么好,但究其原因,往往都是因为只看到了部分案例。至于这些案例是不是通例,很少有消费者去想。今天,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消费信贷的套路。
套路一:利息不透明
相信大家都看过消费信贷的广告,这类广告让消费者最心动的理由是利息率都很低,有的消费信贷甚至根本没有利息,只有手续费。但是,很少有人去思考,广告中的利息率是我们承担的真实利息率吗?广告中的手续费,在实际使用资金的时候真的没有额外利息支出吗?以下,我们将通过两个常见的例子说明。
案例一:如果借12000元人民币一年,借贷机构给出的条件是利率7%,但付息条件是每个月平均分配本金和利息,即每个月本息还款12000元/12个月+12000元*7%/12个月=1070元。发现问题所在了吗?假定平均每月还款的1070元中,包含本金1000元和利息费用70元,则第二个月,实际用以计算的资金应该是12000元-1000元=11000元,但是,你仍然需要为此支付12000元*7%/1200=70元的利率。第二个月的月度利息率计算下来是70元/11000元=0.6363%,年化后是7.63%,远大于7.00%;以后的每个月中,由于本金顺次减少,这个利率还会上升。通过金融学的内部报酬率来衡量这笔贷款实际的利率,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际利率为13.50%,比广告中的增加了近一倍!
案例二:如果借60000元人民币一年,借贷机构给出的条件是手续费4200元,取得贷款的时候支付手续费,然后在一年中,每个月等额还款,即每个月还款60000元/12个月=5000元。贷款机构可能会告诉你,手续费才7.00%(4200元/60000元),没有利息。但实际上,你取得贷款时,获得的资金只有60000元-4200元=55800元,而且同上一个案例一样,每个月的可用资金额在减少,却依然按照60000元的本金支付了手续费。我们依然可以计算其内部报酬率,经计算,这笔贷款的实际利率为14.56%,超过了广告中宣传的手续费率7.00%一倍有余!
以上案例中的手续费、利息率均较低,其计算方式是按照目前信用卡分期的方式来显示的。但即使是费用较低的银行信用卡,实际利息率也鲜有低于10.00%的,通常都会在12.00%以上。如果是网贷机构,实际利率会更高,超过36.00%更是家常便饭,当然,网贷机构往往有更多的名目来收取利息,如担保费、服务费等等。
套路二:罚息的猫腻
比隐藏的实际利率更暴力的还有罚息,这是许多网贷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。罚息是按照复利收取的,会让逾期的成本直线上升。以下一张表可能会告诉我们真相:
我们可以看到,即便是日罚息率仅为0.50‰,10000元一年的罚息已经达到1965.65元,实际年化罚息率逼近20.00%;在罚息率为5.00‰时,10000元一年的罚息达到49926.12元,年化罚息率逼近500.00%!当日罚息率为3.00‰、5.00‰的时候,罚息将分别在逾期的第232天和139天超过本金。故很多消费者都被罚息拖垮,尤其是多头借贷、拆东墙补西墙现金流无法周转时,罚息将成倍上涨。
套路三:催收外包,债权转让,骚扰无极限
网上曾出现过专门通过网贷机构获取消费信贷,恶意逾期,将资金占为己有的帖子。在借款人预留信息为真的情况下,这种操作的可能性不大——因为在催收方面,贷款机构有太多的办法。
第一个办法是催收外包,即通过委托线下专业的,能对借款人进行包括电话骚扰、蹲点守候、上门查证的催收机构,对借款人进行催收,这种催收有可能会使用到某些灰色手法,甚至不合法手法,如电话定位、隐私查找、人身限制等等,一般来说,由于罚息较高,一般催收外包都能覆盖催收成本,故此类方式被采用较多。
第二,有的借贷机构发现,采用边缘催收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声誉风险,则会将逾期债权转让给另外的机构,受让债权的机构则会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催收。从原始借贷机构害怕声誉风险来看,读者就可以猜测这种催收的力度会有多大了。
说了消费贷的这么多套路,在实际操作中,消费者最应该注意的有两条:
第一,认真计算贷款的成本,选择自己能够接受其利息的产品,合理借贷,杜绝实际利息率偏高的产品;
第二,杜绝逾期,避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,避免罚息的发生。